4月1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關于調整增值稅稅率的通知》,5月1日起,17%稅率取消,增值稅三檔稅率為16%、10%、6%,圖書、報紙、雜志,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均適用10%稅率。關于稅收優惠政策的討論自兩會期間就沒有停過,針對出版物退稅免稅等優惠政策,國家暫未公布,但如果圖書真的不免稅了,書價該如何?
上圖為人民網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下圖為財政部、稅務總局下發的《關于調整增值稅稅率的通知》
看到稅率,不得不想到書價,那么今天商務君就說說書價這件事。
讀者總說書價太高,買不起;出版機構總嫌書價太低,沒利潤。他們像歡喜冤家一樣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那么書價到底高不高?商務君先來分享一組數據:
2014年,北京北五環外天通苑小區的房價約為2萬元/平方米;2017年,漲到4萬元/平方米左右,漲了一倍;
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67元;2017年,提高到25974元,增幅28.79%;
2014年,圖書平均定價為50.55元;2017年,漲到54.35元,漲幅為7.52%。
當下一些人認為圖書太貴,不利于推進全民閱讀,這其實是一個悖論。吃一頓飯花100塊錢,沒人覺得心疼,買本書50塊錢卻嫌貴,只因圖書消費不是剛需。
據開卷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為803.2億元,這是圖書市場銷量和定價齊漲的結果,其中價格貢獻47.45%,可見,真正想讀書的人對價格并不敏感,這也是為什么暢銷書定價比較低而專業書定價比較高的原因。
其實讀者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書為主食的,不可一日無書;二類是把書當零食的,偶爾嘗嘗鮮;三類是徹頭徹尾的戒書者,與書完全無緣。書價的漲跌明顯對第二類人影響更大,如果價格低或者有折扣,他們可能大批量地購買;如果價格高,可能就先不買了。對于第一類人和第三類人來說,書價高低并不重要,前者是“書多貴,我都買”,后者則是“書多便宜,我都不買”。所以說,價格不重要,需不需要書、愿不愿意買才是重點。
回歸到書價這個問題本身,2018年,書價還得漲。
書價為什么要漲?不漲行不行?
書價上漲是必然趨勢。為什么?
理由一:如果單純考慮圖書的商品屬性,那么其制作成本的上漲必然會導致價格上調。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拿一碗普通的牛肉面來說,賣15塊錢,它的成本包括面粉、牛肉、蔬菜以及調味品,售價就是由這些原料決定的?,F在牛肉漲價了,牛肉面肯定也是要漲價的,這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
同樣的邏輯回到圖書上來,圖書制作涉及的生產成本包括作者稿酬、策劃及編校等人力費用、印制費用、紙張費用、推廣預算、倉儲費用、物流費用等。舉例來說,一本定價30元的書,其總成本大概在30-40%,發貨折扣最理想的是6-7折(其實很多時候這個數字更低);現在再加上10%的稅,好了,利潤空間本就不多了。
最近一年來,紙張漲價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出版機構更無利可圖。據一些業內人士透露,紙張成本至少上漲了30%,而人力成本也有10%左右的上漲。還是那本定價30元的圖書,它的總成本保守估計在13-17元之間,扣掉30%-40%的發貨折扣,收入又少了9-12元,如果再交10%的增值稅——3元,這樣算下來,最多還剩5塊錢的利潤空間,當然,最壞的情況就是還要賠錢。
這種情況下,圖書定價怎么能不漲?!
理由二:從圖書傳遞的文化價值來看,書價更該漲。眾所周知,圖書是一種帶有文化屬性的商品,其傳遞的文化價值本難以用金錢來衡量,作為能夠發生市場交易行為的商品,圖書的價格應該取決于作者品牌、出版品牌、其中傳達的知識的含金量以及制作成本。
還是前面說的那碗牛肉面,如果是某知名品牌牛肉面,就可以賣到98元,照樣顧客盈門。為什么?因為品牌背后的含金量,同樣是牛肉面,知名品牌做的就跟別人的不一樣。同理,同樣是一本書,我做得比你做得好,我有優秀的作者和編輯,我有品牌保證,市場和讀者更認可,我的議價能力當然可以更強。
這是完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在國外出版業,“理解價值定價法”是圖書的主要定價方式,這是對工匠精神和文化傳承的肯定,所以才有“圖書是一種收藏品或奢侈品”的說法。
書價還能漲多少?應該怎么漲?
我們來看看同樣一本書,國內外的定價差多少,以全球暢銷書“小豬佩奇”為例,其5本一套的英文原版繪本售價為200元,而國內的中英文對照10冊一套的繪本定價為120元。國內的圖書產品憑什么就比國外低那么多呢?
再來看看目前大熱的知識付費課程,一節1小時左右講化妝的課程售價在79-100元之間,用戶很容易接受,但一本講化妝技巧、內容含金量遠超在線課程的書定價僅為39元左右,讀者卻覺得貴,商務君不禁要再問一個“憑什么”,憑什么我們的書不能與知識付費課程同價?
當然,現實情況是有原因的,我們的國情不允許我們照搬國外的定價方式,去與互聯網行業比拼議價能力也不現實,但出版機構現在都是企業,是企業就要講生存,要保證利潤,書價如果一直持在較低的水平,對整個出版業是不利的。正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在此前接受采訪時所說,就像菜價低了農民不愿意種菜一樣,如果在整體國民產值和收入都上漲的前提下,書價比較低,那么首先作者的收益少了,他不愿意去創作;出版行業利潤太低的話,也沒有發展的動力。這對于推動全民閱讀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帶來損害。
那么,書價到底能漲多少?不久前有報道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低于50塊錢的新書已經不多了。書價會兩年翻一番嗎?”根據前文商務君提到的數據,2014年至今,新書平均定價從63.11元漲到75.62元,漲幅為19.82%,確實比平均定價漲幅高出不少。但兩年翻一番,這樣的預測還是不太科學的。
怎樣在保證出版機構利潤空間的前提下,使書價的上漲符合正常的市場規律,并被讀者所接受?
有些出版機構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小步快跑”,對一些價格敏感性低的圖書有計劃的、小步驟的提高定價,比如一些專業類書籍;還有一些社群定制圖書因面向的讀者比較集中,且用戶黏性較強,價格的漲幅接受度比較高。
其次,多層次地開發圖書產品,如繪本版、精裝版、典藏版等,通過為讀者提供更有品質的閱讀體驗,來提高圖書的定價。
再次,增加圖書的附加值,嘗試運用新技術,開發與圖書相關的配套產品,在開發成本攤薄了的基礎上,對圖書定價進行調整,讀者接受度比較高,出版機構的利潤空間也能大一些。
最后,重視品牌建設,通過品牌溢價實現對單位產品的控價能力。如當下一些非常有品牌影響力的出版機構,精心“圈粉”,提高品牌與讀者的互動和黏性,培養用戶忠誠度。據商務君觀察,這些機構的圖書就比同類圖書定價稍高,但依然熱銷。
這幾種提高定價的措施舉例來說,就是一間飯館能夠通過什么手段提高菜品價格?更換菜單、重新裝修、加強創意、做到獨一無二。當然,這些如果都做不到,但東西就是好吃,也會有人光顧的。
就好像圖書的根本是內容,內容是一切議價能力的核心。只要內容是優質的,一定會有讀者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