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下半年,針對初露苗頭的紙價漲價潮,有業內人士分析,過了2017年春節價格就會趨穩;2017年1月有人預測,三月內紙價將趨于穩定;3月又有人展望,7月這輪爆漲可能會停止。然而,直到今天,出版產業鏈上下游的小伙伴已經被一輪又一輪漲價整“懵圈了”。
“書印出來了,打包用的紙箱斷貨了。”
“往前一步是漲價,退后一步是停工。”
“我欲棄紙而去,又恐關門停機。”
“炒房炒股不如‘炒紙’,孩子,媽媽給你囤點紙做嫁妝吧!”
……
從近一段時間業內對紙價上漲的反饋,明顯能看出大家的態度已從驚訝轉化為憤怒,又轉化為無奈的吐槽。如果說,2016年底紙價是在暴漲,2017年中旬紙價是在飆升,那今時今日的此情此景,你還有什么詞可以用來形容紙價的走勢?
縱觀過去一年時間里紙價的漲勢,以及至今不知道會停在哪里的峰值,恐怕這輪漲價將會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紙價行情走勢中呈現出一個讓人過目難忘的曲線角度。2016年底,紙廠雙膠紙售價普遍為每噸5100-5700元,銅版紙每噸5500元左右;截至2017年9月19日,雙膠紙一周售價平均為每噸6872元,銅版紙每噸6979元,且一周之內分別上漲了364元和200元
近日,晨鳴集團發函表示9月25日起,銅版紙系列產品上調400元/噸;亞太森博(廣東)紙業有限公司10月1日起雙膠紙、靜電復印原紙產品價格上調600元/噸……這種速度,用“十天一個價”來形容都已經跟不上節奏了。而杭州特種紙業有限公司近期的一則《調價通知函》,雖與出版印刷業關系不大,但也一舉成為“史上最牛調價函”。
漲聲一片,是天災還是人禍?
有出版人調侃說:“現在我們收調價函的姿勢比開發貨單嫻熟多了,對這種寫作題材的結構都能熟練掌握——感謝支持與厚愛+我們要漲價+請您準備好迎接下一封調價函。”而除了標明上漲幅度和最新價格外,多數調價函都會標明“原材物料連續漲價”“物流受限”“響應環保號召”等漲價原因。
據了解,隨著專項整治、環保嚴查的深入,今年下半年以來,各種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從鐵礦石、鋼材、銅鋁等金屬材料,再到化纖、橡膠、造紙等輕工業產品,幾乎無一例外都在上漲,創下年內新高。
9月7日,央視財經頻道不到半月時間內第二次關注紙價上漲問題,以“原紙價格看漲,紙價水漲船高”為主題,邀請專家共同討論了紙價上漲的原因和廢紙價格猛漲背后的邏輯,專家基本認同本輪上漲是需求回暖和成本上升所致。在供給方面,環保持續高壓,廢紙價格猛漲,用工成本、原輔材料成本上升等各個因素,導致供給不足。在造紙的廢紙總量中,進口廢紙量占據一半以上,但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正在經歷著一輪嚴格的環保督查。
另一方面,由于原紙庫存量走低,需求又在上升,因此供給量也會跟著市場需求量上漲,但上漲的幅度還沒有達到需求端的規模,最終拉動了紙價的上漲。
與此同時,這輪漲價潮還打破了不少紙廠與用戶之間牢固的長期合作關系。以前紙張購買允許有一定賬期,但現在買紙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紙廠甚至不接受預付款,因為“需按交易當天價格實時結算”。這種結算方式一度影響到了出版社與印刷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還有業內人士表示:“大型紙企牢牢掌握了定價話語權。龍頭企業抱團提價,地方造紙廠緊跟其后,下游企業根本無從還擊。”
誰在山下狂歡,誰在山頂缺氧?
9月14日,《南方周末》刊文《紙價狂漲,悲喜背后》提到:“漫長的紙產業鏈里,造紙產業在山下狂歡,下游產業在山腰辛苦攀登,終端用紙者比如報業,則在山頂缺氧。”而在山頂缺氧的,除了報業,還有臉上含著笑,心里淌著血的出版業。
造紙企業瘋狂拋出漲價函,下游企業自然要尋找目標化解壓力和恐慌,對印刷廠而言,除了停工之外,只能對下游企業提價或調整合作模式,而出版機構自然也是其化解壓力的重要目標之一。
7月底,有報道稱上海的一家出版社遭遇“印廠荒”,迫切需要出書時找不到印廠接單,最終輾轉找到一家山東的印刷廠才解了燃眉之急。當時媒體探究原因認為,這與紙書回暖有莫大關聯,但如今再看,這就是紙價上漲過程中,產業鏈不斷向下游轉移壓力的結果之一。甚至近期連商務君也經歷了一波苦尋印廠而不得的苦惱。
“一單又一單漲價函發來,一輪又一輪紙價暴漲,但書價呢?”有出版人無奈抱怨道。紙價說漲就漲,書價卻不能,出版環節接收上游企業傳導而來的壓力卻無法向下轉化,只能自己消化,卻沒人告訴他們該如何消化,“臉上含著笑,其實心里流著血!”
同樣在今年7月,某大學出版社社長接受商務君采訪時曾表示,面對紙價上漲等成本壓力,出版機構可以靠控制品種數、提高出版品質來應對,簡單而言就是“節約用紙”。但發展到今天,影響出版機構的已經不僅是印刷用紙。8-9月的這一波漲價高潮中,瓦楞紙、箱板紙價格的狂飆突進,8月一個月內高強瓦楞紙價漲幅達到13.28%。影響了所有涉及包裝環節的行業,紙箱廠要么硬著頭皮加價,要么暫停接單,讓有些出版機構遭遇了“有書發不出”的窘境。
紙價持續景氣,書價前景“穩定”
近年來,頻頻有出版人發聲探討中國圖書定價和新書限折等問題,再加上價格戰愈演愈烈,“低至三折”“白菜價”等常成為圖書銷售的噱頭。與狂飆突進的紙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據北京開卷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國新書平均定價水平從 2012年的52.33元增長至72.78元,增幅約為39%。除2013年有所下降外,每年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在紙價增長最瘋狂的這段時間里,新書定價增幅相對緩慢。圖書價格走高符合圖書的經濟屬性,但無論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與國內其他生活必需類商品相比,絕對值和相對增長幅度都仍然偏低。若保守估算,按照近期紙價10天提升10%的速度,再結合印制成本約占圖書總成本20%-25%的占比計算,6月定價72.78元的圖書,印制成本連續增長三個月約35元,圖書總價該大于90元(粗略估算)。
照此看來,書價增長速度還真的跟不上紙價。
長遠來看,包括出版業在內的各行各業本就在下半年用紙需求旺盛,但供給端卻仍在持續縮緊。雪上加霜的是,入秋后的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都即將面臨新一輪的“霾傷”,日前已有相關舉措叫停未來數月內北京城區的各種土石方作業,由此推斷,今年秋冬季,國家環保整治的決心和力度不會遜色于去年。還記得去年年底發生過什么嗎?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環保整治行動將會催化產業升級,但就眼下來看,最直接的影響仍是原材料提價進而增加供應鏈供貨風險,印刷產能短缺,印書越來越貴也越來越難。此外,財經網上仍在持續不斷出現“造紙板塊活躍走強”“各大上市紙企業績靚麗”等消息,9月初,有財經點評預測:未來太陽紙業、山鷹紙業、晨鳴紙業、景興紙業等紙企將持續景氣,盈利有望再提升。這“持續景氣”的背后意味著什么?
有出版人說:把收到的紙質調價函攢起來賣掉,可能會是一筆不小的收入。